科技快讯

从“靠经验”到“看数据”:37个智慧农情监测站背后的农事之变

2024年06月06日 | 查看: 61570

  新华社南昌6月6日电(记者 熊家林)仲夏农忙时节,江西省南昌县蒋巷镇大田农社的早稻田里,一片绿意盎然中,37个智慧农情监测站像稻草人一样立在田间。

  “多亏了这些好帮手,我们坐在办公室就能了解农田状况。”大田农社种植基地负责人李科明介绍,农情监测站集纳了风速仪、光照强度测定仪、高清摄像头等一系列传感器,数据传输到后台后,定时把田块的温度、湿度、墒情、光照等信息与标准值比对,为田间管理、农事工作提供参考。

  今年开春,李科明通过农情监测站反馈数据发现,土壤温度回升速度较往年更快,于是他提前了10天进行育秧、插播。李科明说,通过数据观测比对“抢”出来的这10天,不仅为后期“双抢”预留了更长的窗口期,也意味着下半年能选择种植生长周期更长、产量品质更好的晚稻品种,相当于增加了种粮收益。

从“靠经验”到“看数据”:37个智慧农情监测站背后的农事之变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从“靠经验”到“看数据”:37个智慧农情监测站背后的农事之变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江西省南昌县大田农社种植基地负责人李科明正在介绍田里的智慧农情监测站。新华社记者 熊家林 摄

从“靠经验”到“看数据”:37个智慧农情监测站背后的农事之变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以前种田‘靠经验’,如今种田‘看数据’。走智慧农业的路子精细管理,才能有更好收益。”李科明点开手机上的“大田物联”应用程序说。根据农田地势,农社流转的1万多亩农田被分成4000多个小块管理。他随手点开编号为“0229”的田块,只见土壤含水量、温度、酸碱度等信息一应俱全,还能看到每次翻耕、施肥等田间管理的记录。

  李科明说,每个田块有了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后,农民能结合田块实际情况和数据分析研判,因地制宜进行精准作业,不仅能减少农资用量,降低种植成本,也能保障水稻高品质。目前大田农社单季干稻谷亩产能达到1100多斤。

  数字化信息的普及应用,让农业生产更加科学高效的同时,也吸引来一批年轻的“新农人”加入。

  “90后”范鹏是大田农社的一名农机手,他的父母也以务农为生。范鹏说,各种现代化农机设备减轻了农民种田的劳作负担。春耕时,他操控着无人插秧机穿梭田野;田管时,植保无人机精准打药施肥;丰收时,无人收割机在烈日下忙碌,“种田不再是‘土’行业,而是技术活。”

  据统计,目前大田农社有115台(套)“智慧农机”搭载了北斗导航系统等物联网设备。得益于此,大田农社流转的万余亩农田只聘请了26个职业农民,平均每人管理面积超过500亩,依然能做到精细精准、高质高产。

  赣鄱大地上,这片万亩农田里的37个智慧农情监测站,见证着智慧农业背景下悄然发生的农事之变。

【纠错】 【责任编辑:刘阳】
    阅读下一篇:
      深度观察
      • 新华全媒头条丨三江之源,这样守护自然之美
      • 记者手记丨城市形象推介,从“我有什么”到“你获得什么”
      • 新华全媒+丨不烧煤不排烟 这座“神秘”电厂如何做到?
      • 台湾驻点笔记丨黄永松为何值得怀念?
      • 追光丨冲击世界杯 国足“生死战”来了!
      • 列国鉴丨卡塔尔为何“加码押注”液化天然气?
      • 远古发现丨科学家发现约5.5亿年前远古海绵
      • 来看戈壁滩上绿电“水上漂”
      • 用赤子之心守护雪山家园

              推荐阅读:

              人保车险|如何查询已购汽车保险?

              人保车险|夜间行车注意事项

              央视网与华为签署鸿蒙生态合作协议,加速推进鸿蒙原生应用开发

              九号:科技赋能智慧出行 助力“慢行交通系统”建设

              汇聚数字中国建设的强大合力

              网约车聚合式发展:生产力思维带来第二条增长曲线

              提升国际数字治理能力——记全球数字产业高峰对接会

              推进人工智能与产业紧密融合

              两轮出行产业积极创新求变

              天猫启动黄扶手计划“观·爱”行动,首批送出2万个陪伴摄像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