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北京7月25日电 (记者张梦然)《自然》24日正式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指出了一个人工智能(AI)严重问题:用AI生成的数据集训练未来几代机器学习模型,可能会严重“污染”它们的输出,这被称为“模型崩溃”。研究显示,原始内容会在9次迭代以后,变成不相关的“胡言乱语”(演示中一个建筑文本最终变成了野兔的名字),这凸显出使用可靠数据训练AI模型的重要性。
生成式AI工具越来越受欢迎,如大语言模型等,这类工具主要用人类生成的输入进行训练。不过,随着这些AI模型在互联网不断壮大,计算机生成内容可能会以递归循环的形式被用于训练其他AI模型或其自身。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包括英国牛津大学在内的联合团队一直在进行相关研究,并在去年论文预印本中提出这一概念。在正式发表的论文中,他们用数学模型演示了AI可能会出现的“模型崩溃”。他们证明了一个AI会忽略训练数据中的某些输出(如不太常见的文本),导致其只用一部分数据集来自我训练。
团队分析了AI模型会如何处理主要由AI生成的数据集。他们发现,给模型输入AI生成的数据,会减弱今后几代模型的学习能力,最终导致了“模型崩溃”。他们测试的几乎所有递归训练语言模型,都容易出现问题。比如,一个用中世纪建筑文本作为原始输入的测试,到第9代的输出已经是一串野兔的名字。
团队指出,用前几代生成的数据集去训练AI,崩溃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局。他们认为,必须对数据进行严格过滤。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依赖人类生成内容的AI模型,或许能训练出更高效的AI模型。
对AI来说,“模型崩溃”就像癌症一样,甚至分早期与晚期。在早期时,被“喂”了生成数据的AI会开始失去一些原始正确数据;但在晚期,被“喂”了生成数据的AI会“口吐狂言”——给出完全不符合现实,也和底层数据一点不相关的结果,就像本文中的例子一样。更可怕的是,“模型崩溃”的AI极其固执,错误几乎难以矫正。它会持续强化,最终把错误结果认为是正确的。这一问题值得所有关注生成式AI的人们警惕,因为它等于是在“毒化”AI对真实世界的认知。
【纠错】
-
新华全媒头条丨首次发现手工业作坊:解读三星堆新的考古实证
- 新华全媒+丨让医保含金量更高 我国不断织密“医疗保障网”
- 财经聚焦丨贷款利率创新低,对企业和购房人产生哪些影响
- 新华视点丨共享电单车如何更好满足出行需求?
- 国际观察丨巴西总统遭美监视 “监控帝国”劣迹斑斑
- 港澳连线丨香港少儿艺术团在内地见证友谊之花绽放
- 香港故事丨寻味香港:一盅两件,老字号里的人情味
-
依依古村 焕发新生
-
古树名木:蜀道明珠翠云廊
推荐阅读:
工信部:推进5G轻量化(RedCap)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