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快讯

浙大研究团队发明“声控胶囊”控释药物

2025年09月25日 | 查看: 42399

  受耳蜗毛细胞感知声波振动的启发,浙江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仿生人工纤毛阵列,通过声学共振机制实现对声音信号的可视化解析,并巧用共振原理实现“声控胶囊”来控释药物。该项研究成果24日发表于学术期刊《自然-生物医学工程》。

浙大研究团队发明“声控胶囊”控释药物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浙江大学药学院、金华研究院和先进药物递释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顾臻、研究员王金强为该项成果共同通信作者,研究员魏鑫伟为该工作第一作者。

浙大研究团队发明“声控胶囊”控释药物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顾臻说,当外界激励的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匹配时,能量高效传递,振动幅度急剧放大,这是“共振”现象的物理原理。这一原理不仅广泛应用于声学、机械、电磁等工程领域,也为生物医学的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受此启发,研究团队借助三维建模和高精度3D打印技术,模拟耳蜗毛细胞的纤毛结构,设计并制备了具有不同长度直径比的仿生人工纤毛阵列。

浙大研究团队发明“声控胶囊”控释药物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实验表明,具有不同直径和不同长度直径比的人工纤毛阵列在声波刺激下可基于声学共振原理产生振动,其共振频率在100-6000赫兹之间,基本涵盖人类听觉常用频率范围。研究团队将不同共振频率组合的纤毛集成于同一阵列,发现其具备在声音频率可视化解析方面的潜力,并进一步证实共振状态下的纤毛可显著加快液体流速,有效促进模型药物在液体环境中的释放与扩散。

  图为集成不同仿生纤毛阵列的胶囊型药物递释器件。(浙江大学供图)

  研究团队分别将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载于不同长度直径比的仿生纤毛上,构建了胶囊型的声学共振响应性药物递释器件,也就是“声控胶囊”。通过施加不同频率的声波刺激,可选择性触发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的释放。

  王金强表示,未来,这一仿生人工纤毛阵列可以进一步优化材料与结构设计,以拓宽频率响应范围,提升对复杂声音信号的解析能力,用于更多个性化任务的执行,包括与脑机接口、电子药物等领域的交叉融合。(记者朱涵)

【纠错】 【责任编辑:王萌萌】
    阅读下一篇:
      深度观察
      • 新华全媒头条丨希望的田野 丰收的礼赞
      • 专访丨全球治理倡议是推动国际合作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一步
      • 新华全媒+丨万物有灵且美
      • 拍案丨换脸、代过、写代码……AI很“忙”,别当法“盲”!
      • 追光丨国庆假期+中网,更潮更有范儿!
      • 新华每日电讯丨武汉:江城千年向水歌 潮声悠悠共和鸣
      • 经济参考报丨旅居产品成新赛道 康养经济迈入发展黄金期
      • 怎样成为一名飞行学员?
      • 空山明月里的诗意

              推荐阅读:

              美团“青山计划”联合中饭协发布《餐品分量信息描述指引》 

              5G轻量化开启行业应用规模推广之路

              莫把算力租赁炒成一地鸡毛

              宝洁公布进博会发布可持续目标新进展

              数字经济专利创新蓬勃发展

              多国青年共话数字未来

              试点扩围支持升级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加速

              工信部印发《关于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

              神州租车与北京汽车签署战略合作 向上融合共建未来自驾出行新生态

              元宇宙企业落户 拱墅数字经济发展再添“虎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