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快讯

“雪龙2”号顺利返沪 我国最大规模北冰洋科考取得重要进展

2025年09月26日 | 查看: 51232

  在北冰洋进行科学考察的“雪龙2”号(无人机照片,7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新华社上海9月26日电(记者刘诗平、魏弘毅)9月26日,搭载着100名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顺利返回上海。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本次北冰洋科考,由“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号”四船共同实施,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北冰洋科学考察。

“雪龙2”号顺利返沪 我国最大规模北冰洋科考取得重要进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次北极考察统筹实施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任务,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对北冰洋快速变化及其影响的认识,为深入理解和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其中,“雪龙2”号、“极地”号双船在楚科奇海台、加拿大海盆和北冰洋中央区域完成了海洋环境综合考察、载人深潜保障等任务,在冰边缘区多学科综合调查、气—冰—海立体协同观测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9月26日拍摄的停靠在上海国内基地码头的“雪龙2”号(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两船在高纬海域开展协同作业,提升了北冰洋考察同步观测能力,填补了北冰洋高纬海区观测数据空白,为提升海洋环境预测预报能力提供支撑。

  ——长期准实时监测浮冰漂移过程以及冰下水文和生态变化,为进一步揭示北冰洋多圈层季节性演变及其内在机理提供支撑。

  ——首次按不同水深梯度和时间尺度布放多套海底生物影像观测系统,获取了多要素、多层次、多时空尺度的冰边缘区调查数据;多次捕捉到次表层叶绿素的极大值现象,增进了对北极“海雪”形成机制的理解,为深入研究北极冰边缘区生态系统对海冰消退的响应奠定了基础。

  9月8日,“雪龙2”号回收CTD(温盐深剖面仪)。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科考队员在北冰洋科考时回收生态海底着陆器(8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科考队员在北冰洋高纬度海域布放冰基浮标(8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纠错】 【责任编辑:邱丽芳】 新闻链接
  • 我国在北极冰区首次实现载人深潜 2025-09-26
阅读下一篇:
    深度观察
    • 新华全媒头条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山西实践
    • 新华全媒+丨中国网络文学海外活跃用户约2亿人
    • 新华视点丨金秋丰收:特色产业富农家 科技赋能稳粮仓
    • 文化视点丨“电影+”如何创新消费场景?
    • 追光丨21年数百个冠军,三代人的青春接力
    • 专栏丨在英国论坛和展会 感受中国“向新向绿”发展的脉动
    • 列国鉴丨记者观察:美国博物馆何以成为“文化战场”?
    • 洋洋大观丨古巴教练新疆日记
    • 我用镜头带你“穿越”中国

            推荐阅读:

            首个算力产业企业综合传播力指数榜单发布

            颠覆燃油 秦PLUS EV 2023冠军版12.98万元起

            蔚领时代与泰国T&B集团达成全面战略合作

            培养用好首席数据官

            立足自立自强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西门子能源安妮珞:借力进博会,共同推进能源低碳绿色转型

            让快递个人信息更安全

            寻觅世界好物 感受进博会里的潮生活新风尚

            蚂蚁数科技术出海成果初显 海外业务营收同比增长300%

            OpenAI“宫斗”大戏,如何影响大模型未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