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快讯

补短板释放“人工智能+”效应

2025年02月14日 | 查看: 54366

  一段时间以来,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日益走向融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眼下,如何将人工智能强大的技术能力应用到未来产业广泛实践中,促进生产力发展,值得关注。

补短板释放“人工智能+”效应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未来产业主要依托前沿科技和颠覆性技术,呈现出多主体合作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投入成本大、跨行业协同配合等特点,包括数字产业的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产业的无人飞行器、卫星互联网、深远海工程装备,生物产业的基因诊疗、脑科学,以及低碳产业的储能、碳捕获、碳存储等,前景广阔。

  作为前沿技术领域的人工智能,凭借海量数据分析、科学系统算法优势,能够打破行业间专业壁垒,高效精准识别未来产业中有前景的领域,并在规划实现路径、合理配置资源等方面提供建议。具体来讲,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梳理海量数据,归纳整合上游产业配置、规划前端科技研发计划,分析评估产业发展效率、预判产业内外部风险;分析下游产业需求、市场需求,在不确定环境下筛选出真正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效应强的未来产业。由此,实现产业上中下游贯通、资源合理配置,稳步提升产业链韧性。

  也要看到,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工智能+未来产业”发展目前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例如,产业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软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等受制于人,既通人工智能又懂未来产业的人才比较缺乏,等等。在未来产业应用场景中,如何精准发挥“人工智能+”效应,模拟和预测各种未知环境,引领相关领域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坚持整体谋划,形成应用合力。立足数据、算法和算力等核心要素,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布局人工智能基础性研究,强化重大前沿技术项目遴选与论证。打造未来产业技术应用平台,在自主可控的基础上,拓展技术应用场景,注重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能力,强化产学研用融合创新,实现人工智能技术成果高效转化。规避“信息迷雾”“算法黑箱”引起的科技安全等风险,采取协同攻关模式,集中优势力量加快基础软硬件、关键材料等的突破。系统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与行业规范,建设全链条风险管控体系,从政策、技术、人才等多维度筑牢未来产业安全底线。

  另一方面,结合各地区实际,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人工智能+未来产业”的技术往往具有颠覆性、前瞻性特征,也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投资巨大,也许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才会有收获,甚至还可能出现徒劳无功的情况。基于此,率先布局未来产业的地区,应从科研基础扎实、经济实力雄厚的地区中选择,随后再辐射带动其他相关区域。各地要立足本地区特点,聚焦核心优势领域,找到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的着力点与突破口,从而在细分领域形成错位发展。(谭泽宇 潘 强)

【纠错】 【责任编辑:冉晓宁】
    阅读下一篇:
      深度观察
      • 新华全媒头条丨解码河南“重建科学院”改革
      • 新华全媒+丨连续第五年!列车上的招聘会再度“发车”
      • 经济参考报丨奋战“开门红” 工业大省稳增长聚焦三大方向
      • 追光丨“尔滨”,你原来是个“科技滨”!
      • 两岸关系丨台湾青年:“大陆的制造业水平非常顶尖”
      • 国际观察丨美与俄乌“通气” 俄乌冲突或现重大转机
      • 文旅新探丨激情梅里斯:达斡尔族的“冰火交融”
      • 微纪录片|棍上春秋
      • 千针万线洛绣情

              推荐阅读:

              国产大模型极速刷新应用“进度条”

              天猫国际携手100个进口新品牌正式亮相第六届进博会

              “乌镇时间”开启 数字新技术释放发展新机遇

              持续夯实工业经济恢复向好基础

              钢铁工业迎来数字时代——2023钢铁数字创新大会侧记

              智能手机消失之后,人类如何通信交流

              数字金融顺潮而上

              人保车险 品牌优势——快速了解燃油汽车车险

              多方“动”起来抢抓机遇 数据“活”起来释放潜能

              “5G+智慧旅游”协同创新蓬勃发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