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快讯

6000米以下深海生物如何“抗压”?我国科学家首次揭秘

2025年03月07日 | 查看: 64338

  历经10余年努力,我国科学家首次通过基因组学对深渊钩虾、深渊鱼类、微生物等进行研究,揭开深渊生物高压下得以生存的部分秘密,多篇成果3月7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Cell)上发表,为深入理解生命如何适应深渊环境提供了新的见解,也为研究深渊生态系统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

  深渊,指水深超过6000米的深海区域,长期被认为是复杂生命的“禁区”。生物如何“扛住”超高水压等深渊极端环境,一直是科学界的难题。2014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全球深渊研究团队、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等多家高校和科研单位,以分别组合的合作形式,对全球多个深渊海沟的若干生物样本开展了多维度研究。

  通过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和群体遗传学分析,科研人员证明了端足目钩虾具有适应极端深渊环境的基因。同时,研究成果认为,与共生菌“合作”调控体内渗透调节物质的浓度以维持细胞完整性,可能是钩虾“抗压”的关键。另外,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积累也能助力鱼类对抗高压。

6000米以下深海生物如何“抗压”?我国科学家首次揭秘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科研人员深入分析了11种深海鱼类的基因组数据。结果表明,一些古老的深海鱼类在1亿年前就已经开始适应深海环境,而所有3000米以下深海鱼类均存在的一种特殊基因突变,在鱼类的深海高压适应中发挥了潜在作用。

6000米以下深海生物如何“抗压”?我国科学家首次揭秘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科研人员通过载人潜水器对深海沉积物进行取样。(受访单位供图)

  此外,科研人员构建了完整的深海原核微生物基因数据集,鉴定出7564个物种的代表性基因组,其中89.4%为尚未被公开的新物种。研究还发现,深渊微生物通过“精简型”和“多能型”两种适应策略,在高压、低温、寡营养环境中异常繁盛。(记者赵颖全、陈凯姿)

【纠错】 【责任编辑:王佳宁】
    阅读下一篇:
      深度观察
      • 新华全媒头条丨从全国两会看“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
      • 全球瞭望丨英媒:美国芯片管制反促中国技术自主
      • 新华视点丨“让孩子们动起来、玩起来、笑起来”
      • 新华全媒+丨黑龙江:科技成为备耕的关键力量
      • 追光丨这昂扬的冬日冰雪群欢
      • 国际观察丨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感受智能体时代来临
      • 星空有约丨8日水星将迎今年首次东大距
      • 中国式现代化“可感可及”
      • 60载“雷锋街市”的新时代传承

              推荐阅读:

              人保服务|买一份驾意险,多一条生命带!

              人保车险|车险与车船税

              “拼多多杯”第二届科技小院大赛山东区赛打响 20支队伍近百研究生拼农技

              加快行业复苏步伐 华为智慧PC跃居轻薄本市场前列

              加强中学科学教育体系建设 为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基础

              科技力量为进博会精准管理保驾护航

              华为携全场景新品参展2023数字科技生态大会

              武汉商业航天飞向更广空间

              干细胞技术:快车道上还需系好标准“安全带”

              “95后”考古博士:用镜头探寻博物馆里的奇妙中国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