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视频博主“稚晖君”彭志辉在社交媒体上公布了智元机器人灵犀X2,它会骑自行车、会聊天,会给葡萄穿线,灵动的造型一下子圈粉无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稚晖君”的实验室,我们见到了灵犀X2最原始的模样。
如果你也以为这只是一个实验室的产物,或许你低估了它进化的速度。“稚晖君”透露,它的量产计划已经在眼前。
你是否好奇,一个聪明的人形机器人是如何被生产并训练出来的?
就像人有200多块骨骼一样,A2全身有400多个零部件。在整机测试前,每台机器人要经历多个分项测试,比如单腿负重30公斤的深蹲,就要来上2000多次,避免之后行走不稳或者摔倒。
目前,智元机器人A2的年产能达数千台,订单还在不断增长。
一个4000平方米的数据采集中心,就是机器人们的训练场。今天,它们正在模拟居家、餐厅、超市、小卖部等日常生活场景,学习各种技能:清理衣物、端茶倒水,整理超市货架,还能协作铺桌布……这个过程并不简单,比如说,在我们人类眼中极其简单的倒水这件事,机器人可能需要学习数百次:要会往杯子A里面倒水,也要会往杯子B里倒水,当杯子被临时挪开,或者光线变暗了,机器人都要做到应对自如,不会把水洒到外面。
如今,智元机器人开源了海量规模的仿真数据集,已经涵盖家居、商超、办公、餐饮和工业5大类场景,以及180多种品种的具体物品、12种核心技能。
强化学习、物理法则、持续进化……这些术语背后,似乎是一场人类试图让机器“理解”世界的实验。有人说,人类自己就是那把开启硅基生命的钥匙。那么未来,我们如何与机器人相处?
人形机器人真正融入日常生活,这一天还有待时日,但也在中国企业的一次次探索中,不断被按下加速键。
统筹:李杰 姚玉洁 王健 李佳琳
编导:田甜
记者:孙青 李海伟 龚雯
包装:夏勇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纠错】 【责任编辑:赵文涵】-
新华全媒头条丨红色热土焕新颜——再访陕甘宁革命老区
- 新华全媒+丨唱响千年!看“四季村歌”文化新活力
- 新华视点丨春季农事展新颜 田园画卷绘新篇
- 国际观察丨美汽车关税让“盟友”日本有多伤
- 新华每日电讯丨“人工智能+”驱动社会“智”理新引擎
- 专栏丨欧洲在苦涩中走向反思
- 秀我中国丨一江之隔的跨国逐梦:“中俄双子城”的双城故事
-
雄安:未来交通什么样?
-
这里有一场“机器人聚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