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快讯

我在现场·光影流年丨见证中国人的飞天梦圆

2025年04月25日 | 查看: 68335

  编者按:

我在现场·光影流年丨见证中国人的飞天梦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北京时间2025年4月25日1时17分,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入驻中国空间站,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第6次“太空会师”,也是两名指令长时隔3年后再次相聚“天宫”。22年前的10月16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杨利伟走出飞船,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当时,新华社摄影记者王建民全程参与报道,多年后的今天,这位资深记者和我们一起回顾采访过程中的所见、所感。

  得知我作为新华社唯一的一名摄影记者采访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着陆时,我感到使命光荣,更感到责任重大。

  尽管“神五”主着陆场系统无论捕获、跟踪、测量、搜救、回收等准备工作都已经很充分,但因为影响因素太复杂,谁也不敢保证,直径不过两米的返回舱会具体落在什么位置。

  我了解到,着陆场系统指挥部确立了以“空中搜救为主,航天员安全第一,以快为核心”的搜救原则后,心里立刻确定了自己完成拍摄使命的第一要务:如果能够搭上参加搜救任务的直升机,会十分有利于第一时间完成拍摄任务。

  经过前期多方联络,我终于争取到了宝贵的登机采访机会。2003年10月16日凌晨5时许,空中分队备航。我脖子上挂着两台数码照相机,左手提着M4海事卫星地面站,右肩挎着两台发稿用的笔记本电脑,登上了直升飞机。

  2003年10月16日,直升飞机在搜寻神舟五号返回舱。

  5时30分,直升机拔地而起,直飞待命空域。20分钟后,直升机开始降低高度,每隔一会儿就看到一次泛红的东方地平线。机长报告说,我们正在指定空域盘旋等待。

  6时许,地面已由黑色变成了浅灰色,可以隐约看到草原的地貌轮廓。我想,此时飞船返回舱应当已进入祖国上空,进入喀什测控站的监测范围。

  6时11分,按预定计划,到了返回舱打开降落伞的时间。开伞的顺利与否,决定着回收的成败。

  飞机上的13双眼睛都瞪圆了,尽管天幕仍是深深的墨蓝,但无论是驾驶室,还是在左、右悬窗位置的人员,谁也没看见空中的降落伞,每一个人都紧张地抱着自己的装备。

  “一号直升机发现目标!”着陆场指挥长夏长法的声音传来,随后,直升机上的测向仪收到了返回舱上信标机传来的信号。

  飞机通话器也相继传来长机、搜索机、救护机“发现目标!看见伞了”的欢呼声。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实际着陆点与理论着陆点相差4.8公里。这是位于内蒙古四子王旗的主着陆场。

  6时28分,我乘坐的直升机飞抵已经着陆的“神五”返回舱上空。透过驾驶舱的减速玻璃,我看到返回舱安稳平卧,巨大的主伞已经分离飘落在百米开外,先到达的飞机已经依次降落,地面处置的各项工作迅速展开。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实际着陆点与理论着陆点相差4.8公里。

  直升机起落架刚刚挨着地皮,我就跳了下去,箭一般冲向返回舱,成为了回收现场最早按下相机快门的记者。

  返回舱舱盖启开后,杨利伟伸出一只手向搜救人员挥动了两下,他告诉指挥长夏长法:“我状态良好”。夏指挥长激动地伸出拇指,并非常得意地朝我挥举。

  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杨利伟在返回舱舱口向人们挥手致意。

  空中搜救人员全部到位!地面搜救车队到了!中央电视台的现场直播车也陆续赶来,当地牧民和着陆场周围的媒体记者、航天爱好者们冲上来了。

  警卫人员在返回舱周围拉起三道警戒线,我抢占住有利位置,举起相机,对准身着白色航天服微笑、比出胜利手势的杨利伟,5秒之内横、竖各连拍了数张照片。

  2003年10月16日,杨利伟自主出舱。

  完成第一轮拍摄后,我紧了紧鞋带,更换镜头,准备投入下一个重要画面拍摄——中国首位航天员巡天60万公里归来,踏上地球的第一步。

  7时许,杨利伟在航天医学专家的协助下自主出舱。尽管身体还有些晃动,他镇静而热情地向人们打招呼,对大家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感觉良好,谢谢!”。

  2003年10月16日,杨利伟自主出舱。

  杨利伟出舱后,向前走了五六步,坐上一把专用座椅,进行失重适应。由于出舱时间较原计划有所延迟,加上他感觉良好,这个过程只用了大约两分钟。杨利伟被医保人员连人带坐椅一起托起,在现场数百名科技人员、搜救官兵和地方群众的簇拥、欢呼中登上医疗保障车。

  2003年10月16日,杨利伟自主出舱。

  7时35分,经过医护人员认真检测,杨利伟换上蓝色的航天员大队队服,再次出现在欢呼的人群中。

  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着陆场一片欢呼。

  杨利伟在工作人员的陪同和数百名现场人员的簇拥下,登上医疗救护直升机,准备直飞呼和浩特毕克齐机场转乘专机回北京。此刻,天边刚刚露出第一缕朝霞,激动的人们久久凝望着直升机飞去的方向。

  2003年10月16日,内蒙古主着陆场工作人员欢迎杨利伟凯旋。

  记住这个伟大的日子——2003年10月16日。中华民族飞天梦想成为现实,中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能力的国家。

  2003年10月16日,工作人员在内蒙古主着陆场吊装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

  自从进入搜救现场,我的脑海中就一直重复着两件事:拍照、发稿。照片要体现出世界性通讯社和“国家摄影队”的水平;发稿速度必须抢在其他媒体前。时效是通讯社的生命,国内外媒体都在等候新华社的权威发布。

  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被运离内蒙古主着陆场。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参与了“神一”至“神十”的摄影报道,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的诸多辉煌瞬间,至今回想起来,仍激动不已,深感荣幸!

  作为中国航天史上规模宏大的跨世纪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汇聚了全国数千家单位,数十万人参与其中。一代代载人航天工作者,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形成了强大合力,凝结成了光耀东方的“载人航天精神”。

  而我和我的同事们,也用一张张珍贵照片,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又一个里程碑,记录了中国人迈向太空的一个又一个脚印。

  记者:王建民

  本期主持:吕帅

【纠错】 【责任编辑:赵阳】
    阅读下一篇:
      深度观察
      • 新华全媒头条丨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度观察
      • 新华每日电讯丨书香传千年:晋地先贤的读书故事 
      • 经济参考报丨上海车展新品折射车企战略方向
      • 追光丨这个四月,他们射落九个世界杯冠军
      • 文旅新探·书肆寻香|成都:烟火街巷里的书店
      • 新华全媒+丨南疆“她体育”故事:从“与沙比赛”到“与她竞赛”
      • 国际观察丨伦敦会谈“降级”凸显美国乌克兰政策窘境
      • 航天“冷”知识的“热”应用
      • “我想给荒山染上绿色!”

              推荐阅读:

              4月10日最后一次释放!坦克300铁骑02即将来袭

              全链条推进快递包装绿色化

              越过“数字困境”,让银发族从“网络失语”迈向“硬核出圈”

              高德“轮椅导航”覆盖全国30城 已提供超2400万次无障碍路线规划

              万家乐携手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共启技术合作探索新征程

              我国迎来5G规模化应用关键期

              提升国际数字治理能力——记全球数字产业高峰对接会

              让科技伦理建设为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护航

              携手共进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国泰集团:以进博会为支点,不断发挥“植根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优势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