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快讯

我国科研人员研发新材料助力过氧化氢合成“即产即用”

2025年05月27日 | 查看: 58025

  新华社天津5月27日电(记者张建新、栗雅婷)近日,我国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出一种高性能电催化剂,实现了绿色过氧化氢的高效合成,使过氧化氢合成有望实现“即产即用”。

  这一科研成果由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梁骥教授团队取得,该成果于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

我国科研人员研发新材料助力过氧化氢合成“即产即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梁骥介绍,过氧化氢作为重要的氧化剂和消毒剂,广泛应用于化工、医疗和环保领域。目前,高能耗的蒽醌法是生产过氧化氢的主要方法,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而且会造成环境污染。开发绿色、高效、可持续的过氧化氢合成方法,一直是科研人员努力的方向。

  梁骥(左)指导博士生进行催化剂制备研究。新华社发

我国科研人员研发新材料助力过氧化氢合成“即产即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化学合成技术被视为过氧化氢生产的理想方案。但长期以来,催化剂在中性/碱性环境中活性低、选择性差、稳定性不足,制约了该技术的实际应用。

  该科研团队研发了一种镍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Ni-BTA),通过独特的层间氢键设计,该材料对于电合成过氧化氢的催化能力能够精准匹配理论最优值,既保证了反应活性,又大幅抑制了副反应的发生。

我国科研人员研发新材料助力过氧化氢合成“即产即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测试表明,在中性和碱性环境中,该催化剂制备过氧化氢的产率远超同类产品。例如,利用该材料在生理盐水中制备过氧化氢仅30分钟后,即可对大肠杆菌等致病菌实现100%的杀灭率,并可对毒性有机染料实现快速降解。

  梁骥表示,新材料的研发,不仅破解了传统生产工艺的高能耗、高污染难题,而且在中性/碱性环境及复杂水质中展现出卓越适用性,为污水处理、医疗消毒等领域带来全新可能。目前,科研团队正加快优化制备工艺,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生产线,力争早日实现对传统高污染工艺的替代,助力实现“绿色化工”的目标。

【纠错】 【责任编辑:焦鹏】
    阅读下一篇:
      深度观察
      • 新华全媒头条丨书写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答卷
      • 新华解码丨解析进一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
      • 新华视点丨向新求变!看各地发展的硬核答卷
      • 新华全媒+丨“智慧大脑”搭建智能建造“未来现场”
      • 新华每日电讯丨开化之路:一个浙西山区县的共富样本
      • 两岸关系丨特写:为乡愁留影,为两岸融情
      • 追光丨这个赛季,“五大联赛”的冠军球队有点多
      • 文博会vlog丨古韵新生
      • 鼓浪屿,有一群“好小哥”

              推荐阅读:

              人保服务|买一份驾意险,多一条生命带!

              人保车险|车主出行,你了解减速带吗?

              续航接近700公里 全新宝马7系纯电版曝光

              2023中国程序员节在京举办

              “双11”开启 线上线下合力促消费

              跨越专利转化“最后一公里”

              瓦里安医疗张晓: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

              我国将加快建立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

              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加快推进

              电动轮式鞋:可主动适应使用者步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