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踪空天记忆——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中心四十周年档案主题展览”7月1日在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北京新技术基地正式开展。展览通过400余件档案,系统展现了中国航空遥感事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展览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主办,通过历史照片、科研档案等资料,全面呈现了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中心40年来的建设发展历程。展览特别展出了多件首次公开的早期档案,包括我国第一代航空遥感系统“奖状”遥感飞机的批复建设、引进改装及首飞等珍贵历史记录。
据介绍,航空遥感技术具有配置灵活、分辨率高等特点,是我国对地观测体系的重要支柱,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关键数据来源。20世纪80年代初,在腾冲航空遥感试验的推动下,我国遥感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期。1985年4月,中国科学院正式组建航空遥感中心,并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机构建设和遥感飞机的引进运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览中,以新舟60遥感飞机为平台的新一代航空遥感系统项目档案尤为引人注目。这些任务书、验收报告等,完整记录了我国航空遥感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同时,展览还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展示了航空遥感中心在重大应急减灾任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中国科学院院士、航空遥感中心首任主任童庆禧对展览给予高度评价,他和多位早期工作人员还捐赠了手稿和珍贵历史照片,为展览增添了生动素材。
航空遥感中心主任潘洁介绍,经过40年发展,该中心已拥有4架航空遥感飞机,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空中实验室。
“这些档案不仅记录了科技创新历程,更蕴含着宝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参与展览组织的航空遥感中心副主任张文娟说。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一个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张兵表示,希望通过挖掘这些科技档案资源,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空天信息事业的发展历程,从中汲取创新力量。(记者胡喆)
图为展览现场。(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供图)
【纠错】 【责任编辑:邱丽芳】-
新华全媒头条丨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
- 文旅新探丨暑期出游:在皖南革命旧址解锁“红色之旅”
- 追光丨难忘烽火年代的那份“勃勃生机”
- 新华全媒+丨生活在海拔4800米的夏牧场 尼美多吉的畅想
- 经济参考报丨部分高考志愿填报机构“花式圈钱”调查
- 综述丨6月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新看点
- 全球瞭望丨英媒:美政府政策危及美元“避风港”地位
-
这首《炎黄》听得人热血沸腾
-
水上赛道:千年运河展新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