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快讯

小型机器人漫步万米深海

2025年03月21日 | 查看: 61983

  在地球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的万米深渊,压强相当于一个指甲盖上站了一头一吨重的犀牛,温度接近冰点。此前,能到达这里的深海机器人,多为重量达数吨的刚性体大型潜航器。如今,一台身长不到50厘米、体重仅1500克的“小精灵”来到这一曾经的小型机器人“禁区”,为深海探索带来更多可能性。相关研究成果3月20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机器人》。

  这一能在万米深海实现多模态运动的小型深海可变形机器人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研究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浙江大学历时6年共同研发。研究团队从蝙蝠鱼的运动模式中汲取灵感,设计出能够游动、滑翔、爬行的多模态机器人。

小型机器人漫步万米深海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0000米深海压强对于小机器人来说,相当于压了一座小型冰山。”研究团队负责人文力教授说,在深海的高压下,柔性驱动器材料的模量增加,会导致驱动幅值与速度的衰减,削弱机器人的运行性能。为了克服这一挑战,研究团队设计出了全新的深海驱动装置,利用双稳态手性超材料结构在两个稳态之间切换时的快速突跳,实现高效驱动。该装置巧妙地将深海高压对软材料的负面影响转化为提升机器人驱动性能的助力,克服了以往柔性材料驱动器在深海环境下性能衰减的困难。

小型机器人漫步万米深海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同时,面对深海2℃—4℃的低温环境,研究团队巧妙利用在低温环境下可实现高频循环主动变形的形状记忆合金进行拮抗驱动。利用形状记忆合金的形状记忆效应,科研人员通过周期性电流加热,使一对形状记忆合金弹簧主动交替收缩,驱动手性超材料单元的双稳态突跳切换,实现驱动器的快速循环摆动。随后,他们通过有限元仿真、实验室环境测试及高压罐实验等方法,系统优化了驱动器关键结构参数,最终实现了静水压力对驱动性能的正向强化,显著提升了驱动器的摆动速度与幅值。

  目前,该团队正朝着“深海柔性机器人+AI”的研究方向努力,并将致力于聚焦提升深海小型机器人的续航能力和运动效率,实现更大范围的深海探测和监测,为海洋资源开发、考古发掘、环境监测等提供方案。正如团队成员、北航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左宗灏所说:“深海科研的魅力在于未知带来的挑战,每次下潜的机会都弥足珍贵,但永远相信只要敢迈步,海底也会有光。” (记者操秀英)

【纠错】 【责任编辑:朱家齐】
    阅读下一篇:
      深度观察
      • 新华全媒头条丨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全纪实
      • 新华全媒+丨年轻人关心的十个消费热点,方案里都有了!
      • 财经聚焦丨金融“活水”正持续加码 助力消费添动能
      • 记者手记丨“身体倍儿棒”证书折射新的人才观
      • 全球连线丨入境游火爆 外语导游在中国供不应求
      • 特稿丨盘点美政府遮掩“特朗普衰退”的那些辩词
      • 热点问答丨给特朗普俄乌两通电话“找不同”
      • 上海首家AI黑科技体验空间
      • “穿越”艺术小镇看文旅融合

              推荐阅读:

              人保车险|关于电子保单的四大误区,你知道吗?

              工信部:推进5G轻量化(RedCap)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发展

              飞象星球覆盖200万学生 教育数字化产品规模落地初见成效

              华为欧洲运动健康科学实验室揭幕,宣布滑雪运动、心血管健康多项研究进展

              技术筑生态 智联赢未来,第二届OpenHarmony技术大会举行

              宝洁公布进博会发布可持续目标新进展

              软件生态成折叠屏市场发展关键 华为助推行业跨越发展

              数字技术驱动产业体系升级

              干细胞技术:快车道上还需系好标准“安全带”

              工信部印发《关于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