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快讯

拥抱变化,让AI创造就业增量

2025年07月14日 | 查看: 32524

  又是一年毕业季,人工智能(AI)相关人才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在企业展位和高校双选会上,“大模型研究员”“算法工程师”等AI相关岗位以诱人薪资虚位以待。

  当下,AI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融入经济社会运行,正在重塑职业版图。

  一方面,AI给就业带来一定冲击。与人类历史上的工业革命不同,此轮AI浪潮的发展,不仅导致部分重复性体力劳动被替代,还开始影响传统意义上被视为“安全区”的脑力劳动。人工客服、生产线上的工人、传统的汽车驾驶员以及曾经吃香的原画师、翻译等,都在担心被AI抢走饭碗。

拥抱变化,让AI创造就业增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另一方面,AI既促进了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又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不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了如“人工智能训练师”“数据标注工程师”等一批新职业,打开一片广阔的就业“新蓝海”。某招聘网站近日发布的《智驾和机器人领域人才洞察》报告称,2025年4月,智驾和机器人领域的新发岗位数量较2024年1月增长了28倍。据麦肯锡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对AI专业人才的需求预计将达600万人,而人才缺口可能高达400万人。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我们要理性看待AI与就业的关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挑战。要看到,当前AI岗位面临大量人才缺口,与此同时,部分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却无法达到岗位要求,“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在AI领域尤为突出。因此,我们要扎实推进AI教育,加快构建完备的“AI+”适应性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适销对路”的AI复合型人才。要强化AI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职业教育培训适配性,促进劳动者能力提升和就业转型,为普通人铺就穿越“技术风暴”的“缓冲带”。

  同时,我们要加强科学研判,完善应对预案,稳慎把握AI替代劳动力的范围、力度、节奏,并深化就业公共服务,加强社会保障和失业救助。比如,可由政府或相关机构以公益形式,为中低技能劳动者提供工业机器人操作、数据采集等实用课程,针对被替代人员制定更加灵活的社保缴费制度,加强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态人员的权益保障,等等。

  历史经验表明,技术进步最终会通过扩大经济规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AI不是就业市场的“侵略者”,而是生产力跃升的新引擎。深挖AI产业发展带来的就业潜力,助力劳动者实现技能和价值跃升,就能用就业创造效应减缓就业替代影响,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作者/操秀英)

【纠错】 【责任编辑:朱家齐】
    阅读下一篇:
      深度观察
      • 新华全媒头条丨“西夏陵”成功申遗综述
      • 党旗飘扬丨“硕士猪倌”变乡村振兴“领头雁”
      • 新华全媒+丨多部门整治旅游强迫购物 明确重点环节和区域
      • 新华每日电讯丨一把“新钥匙”转进“新生活”
      • 追光丨卫冕亚洲杯?中国女篮有三道题待解
      • 全球连线丨寻味北纬42度的“雪味”夏天
      • 香港故事丨黄大仙信俗:从香火氤氲到非遗新韵
      • 守榕城绿意 续榕树记忆
      • “90后”主播的景德镇创业路

              推荐阅读:

              人保车险|细数车险缴费的几种方式

              人保车险|全险是什么,你知道吗?

              专利产业化助中小企业成长

              汇聚数字中国建设的强大合力

              “AI+云计算”助技术红利长效释放——2023云栖大会观察

              技术创新提速汽车智能化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南极大学”开班

              人保车险|为什么车险需要300万三者险?

              高通亮相2023高交会中国高新技术论坛:5G和终端侧AI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

              强“根”重“用” 人工智能加速形成现实生产力

              关键词: